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青云之上 打造绿色算力之海——青海电信为助力“东数西算”贡献电信方案
张佳丽 2023-08-29 人民邮电报
分享:
   

仰望星空,谋东数西算全局之势;脚踏实地,走绿色发展青海之路……

这是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展厅里的一句标语,更是青海公司在落实“云改数转”战略、探索绿色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践行的宗旨。

2022年7月14日,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作为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正式建成启用,如今,数据中心已满“一周岁”。在不断推动数据中心持续向绿色化、低碳化演进的过程中,青海公司逐渐探索出一条新型数据中心建设的“绿色之路”,在发挥数字信息技术优势赋能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青海公司也在贡献着更多“电信方案”。

绿色 零碳 可溯源 新型数据中心的“绿色之路”

当前,数字化和绿色化是两大趋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2023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作为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为新一代数字科技助力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数字中国建设主力军,中国电信紧紧围绕中央“双碳”顶层设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以“1248”“双碳”发展模式为指引,在绿色低碳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践与探索。在推动新型数据中心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探索中,“绿色”“零碳”“可溯源”的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就是中国电信交出的“青海方案”。

在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展厅的大屏上,每两小时更新一次的数据显示着数据中心的实时用电情况,水电供能、光伏供能、风电供能的千瓦时和占比都清晰显示。风光水清洁能源间的互补,既保障了数据中心100%清洁能源供应,也体现了数据中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在设计规划、科学选址、绿能引入、节能技术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绿色、低碳理念,最大化发挥青海清洁能源优势,成为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跨界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在前期规划中,充分采用低碳的建设技术,利用水体、绿化等自然资源以及门窗、墙体等围护结构进行多方位的节能设计。在科学选址方面,整个场地规划结合青海气候特色,因地制宜,使整个园区利于自然通风。在绿能引入方面,通过国家电网百分之百的清洁能源引入,真正实现清洁能源利用,并结合自建光伏,解决园区内日常用电问题,做到源网荷储智慧调度。在节能技术方面,数据中心运行中采用更高效的空调节能技术,大大降低机房能耗,并通过建立PUE AI计算模型,将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推理运算,为数据中心提供能效最优的制冷参数组合,与传统技术相比,PUE可以下降0.3,空调能耗降低20%。

此外,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通过智慧化运营助力高效节能。目前,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一期建设了数据中心和动力中心。数据中心大楼共计14间机房,机架容量3000余架。大楼内一期部署了700多个传感器传送实时数据,通过对数据中心运行的机房、电力、环境、网络各项数据的采集,AI算法建模实现了对数据中心实时环境、设备运行、突发状况的态势感知,助力数据中心整体智慧化运营。2023年4月,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通过权威机构“碳中和”认证,成为截至目前全国最早、唯一通过自身储备碳汇实现“碳中和”的数据中心,也成为国内首个真正实现零碳排放的“零碳大数据中心”,年减碳量近30万吨。根据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规划,到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平均PUE将降至1.2以下,总耗电量预计达到40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电量的5%。若全部按照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100%采用清洁能源供电,预计减排4亿吨,相当于植树10亿棵。

用比特赋能瓦特,用数据流代替电流,推动清洁能源就地消纳,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成为数据中心转型之路上的一个标杆,将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向绿色低碳转型,加快零碳青海建设,助力打造绿色发展青海模式。

智能 敏捷 安全 数字化转型的“电信方案”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底座基石,算力基础设施成为新基建的重中之重。青海公司紧跟国家和集团公司战略,全面布局“3+8+X”算力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省内最早的云网融合型青海云网大数据中心、全国首个藏区应用级容灾的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3个全省高标准绿色算力“新高地”,拥有8个市州级绿色算力中心节点及覆盖区县的多个边缘数据中心,打造“一地市一池算力中心”,承载天翼云“一城一池”地市级节点,完成天翼云4.0算力部署。

基于体系化、层次化的算力资源,青海公司积极服务当地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政”融合,提升惠民服务水平,在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持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升政府信息化服务水平;坚持产业赋能,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基建能力服务当地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把资源池建起来,满足逐渐扩大的算力资源需求。

——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耿生玲

施工过程、进度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等内容通过5G网络“零延迟”地展示在大屏幕上,实现工地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工地装上了智慧大脑,生产更加安全、高效。这是BIM等信息化技术给建造业注入的“智慧力量”,助力建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青海,这样的数字化实践也在进行着。

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携手青海西宁分公司和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打造了支撑20多款BIM软件系统的BIM云平台,构建了西北首个高校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的三维建筑模型。

“建设BIM云的出发点,是基于青海省希望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技术手段,推动行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相关规划。”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耿生玲介绍。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指通过创建三维建筑模型,利用和共享模型中的信息,保障建设项目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过程的无缝对接及项目相关方的信息畅通,实现项目周期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设计团队、施工单位、设施运营部门和业主等各方人员都可以基于BIM进行协同,从而提升工作效率、节省资源、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BIM云建起来,省内的建筑设计行业相关单位、公司都可以使用正版的BIM设计软件,对于一些小型的设计院和公司而言,也可以减少相关的资金投入。”耿生玲说。

青海师范大学现有数据中心资源紧张,新建云平台将面临机房改造难、资金数额大、施工周期长、后期运维忙等诸多难点。此外,现有的硬件设备难以支撑BIM系统的图形渲染功能,亟须进行优化升级。青海西宁分公司立即组织团队攻坚,针对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对于计算资源的需求,完成GPU云桌面快速部署,完成20多款场景化BIM软件的测试适配工作。

BIM云建立后,青海师范大学在建筑工程学院开设BIM技术相关实操课程,可以帮助建筑专业学生提前接触操作实物,填平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壑。天翼云的GPU云主机提供了超强计算、海量存储、便捷管理等功能,可以基于划分出来的独立子网承载BIM软件系统,配合天翼云电脑,大幅提升图形渲染能力。另外,天翼云专线提供了独立的网络环境,承载BIM软件的教室经此访问天翼云桌面,其他区域移动设备或PC机则可通过互联网访问云桌面,由此也满足了图形渲染的高需求。

“目前青海省多所高校相关专业都已经在使用BIM云,协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实操。”耿生玲说,“现在高校的很多科研项目,对于存储、算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也希望运营商在这方面多调研,把资源池和相关服务能力建起来,为高校科研提供更多的支持。”

政务上云,更多的是考虑安全性。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科科长刘源

打开手机上的青海人社通APP,首页“我要查”“我要办”“我要问”“我要看”等便捷操作一目了然,养老保险查询、社保卡挂失、求职等热门应用一键进入……青海省“智慧人社”建设稳步推进,如今已建成人社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190项服务事项在青海省政务服务网、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门户网和人社通APP实现“一网通办”,网办业务占比达90%。真正实现了“一般事项不见面、复杂事项一次办、无谓材料不用交”,让民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近年来,政务上云已成为各地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必选项,基于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加强数据共享互通。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2018年起将各类信息化系统迁移到青海电信政务云平台,截至目前已完成22个信息系统450余台主机迁移上云。其中,青海省全国养老统筹平台、青海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青海省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青海省工伤保险系统等核心系统承载了全省社会保险数据存储及归集、经办等业务。青海电信政务云平台为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高效的云资源能力和稳定的运行环境,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也为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了便利,有力推动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推进。

“电信在机房管理制度上非常规范,从物理安全上保障到位。在技术支撑方面,电信工作人员分工清楚、配合紧密,为我们的业务提供配套的技术支撑,包括在数据安全攻防演练中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以保障重要数据的安全性。”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科科长刘源介绍。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数字化新体验。

数字化智能平台赋能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方便快捷的社会公共服务,更体现了政务服务的“速度”和“温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